笔趣阁 > 玄幻小说 > 盲大文集 > 江心秋月
    第一感:累觉不爱四大名著,各国都有。不止是中国,西方有喜剧、悲剧;有不喜不悲的闲剧;有既喜又悲的正剧。近年来又有一些不知所谓的“烂剧”。而西方学者一旦提及中国名著,则言必称“四大名著”。何谓“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罢了。想必这是中国最拿得出手的四本书了,这些书若都拍成电影,用纯艺术的角度来看。《三国演义》为战争片;《水浒传》为警匪片;《红楼梦》是典型的爱情片而《西游记》则毋庸置疑的成为了大行魔幻巨著。在西方唯一能与之匹敌的,想必也只能是家喻户晓的《指环王》了吧!但与西方旗帜鲜明的各种名著不同,中国的四大名著有一个共通的特点,在我看来。也就是两个字——忧愁!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恐怕也只能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了吧。这是中国古典文人的情怀。

    毫无疑问,这四本书大都体现了这一观点。《三国演义》刘备的忧国忧民,《水浒传》中宋江的心系天下这些自不必多说。就连以爱情动作为主打戏的《红楼梦》,字里行间也处处流露出作者的一片忧伤之感。或可有人问:“那《西游记》总不也是在忧愁了吧?”呵呵!您还真猜对了。全本《西游记》,就是一部梦幻版的《儒林外传》。它倒是有些类似于西方近代以来的文艺复兴:披着宗教的外衣暗讽官场的黑暗。而这四大名著,在近些年又不断的被导演们争先恐后的翻拍,重演;再翻拍,再重演。内容倒还是那些内容,只是表演方式却已经离题万里,不知所云了。各种雷人惊语不断出现,各种穿越此起彼伏。四大名著也已然成为了各种导演们比武论剑的擂台,丝毫没有了以往名著中所体现的忧愁之感了。

    其实不单是四大名著,中国的古典名著又何止千千万万。从先秦的诸子百家到明清的倡优小说,都可以称得上是“名著”。而在这些名著中,有些出于政治的需要;有些则迫于传统的束缚已无人问津。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作之一,就是描写中国古典婚姻家庭的“天下第一奇书”《金瓶梅》,这是一部被所有人“妖魔化”了的名著。其实《红楼梦》在古代的地位和《金瓶梅》相同,而这两部书其相同点更是不言而喻的。单从名字上来看,《红楼梦》《金瓶梅》,一“红”一“金”,何其相似乃尔。但现如今呢?《红楼梦》被喻为经典,而《金瓶梅》却被贬为糟粕。

    可是真正又有多少人看过,仔细而认真的以纯艺术的角度去欣赏过这部大作呢?我想也许就寥寥无几吧。不了解一个作品,不深入体察一部作品。而仅仅通过人云亦云甚至以讹传讹的描述就轻易地去否定一部作品,这是我所不能苟同的。“红楼”“金瓶”当属同宗,这是我所秉持的基本观点之一。而在《金瓶梅》之中,抛去作者恶意攻击政治领导部分外,从全书来看,也体现了一种对当时明朝内忧外患,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一种忧愁。

    这是中国所谓的“四大名著”中任何一本也逃不出的特点。当然,这也是古代文人乃至现代作家们都难以逃脱的一种宿命——忧国忧民。无论写什么,都要与政治相符,都要以群众为依据。总之看完了四大名著之后,我的第一感受就是他妈的累,或者说:累觉不爱。

    第二感:不明觉厉四大名著大家都耳熟能详,但真的又有多少人知道这四大名著的基本由来吗?我上“度娘”上看了一眼,我问“度娘”:“四大名著说法的由来。”“度娘”答道:“四大名著这个名词一半是‘捧’出来的,一半是‘骂’出来的,《水浒传》《红楼梦》尤甚。清乾隆十八、十九年连续下旨查禁《水浒传》,称:‘《水浒传》以凶猛为好汉,以悖逆为奇能,跳梁漏网,惩创篾如。实为教诱犯法之书也。’”

    好嘛!一部经典名著这就成了“教诱犯法之书”了。那就再看看我们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们的说法:‘《水浒》一书纯是‘社会主义’,倡导‘民主’‘民权’云云。这“教诱犯法之书”又摇身一变就成了“社会主义”“倡导民主、民权”之书了。

    甚至连“四大名著”这一说法,也是由“金圣叹”提出来的。“金圣叹”何许人也?他是生活在高压集权统治下,毫无半点儿言论自由的国度中的一位“时评家”。“时评家”这么说可能可以更能容易理解一些。他是一位“时评家”,但在当时的环境背景下,连说错句话都能被轻易地“杀头”的背景下。我真心不能想象这位“时评家”的“时评”能有什么意义。

    以我个人不成熟的推断,或许这“四大名著”的说法,本身就是他与上层建筑之间产生的一种默契。说白了,这就是当时政治高压与人民反抗之间诞下的一个“怪胎”。是上层建筑的一种“妥协”,一种被“指定”的文件罢了。

    要非如此,我实在不明白为什么《金瓶梅》未能入选“四大名著”而“红楼梦”却悄然成为了市井街民的“厕所刊物”。其实我不明白的还有很多:不明白为什么《三国演义》会成为清朝入关前的“内部文件”,只觉得它很厉害;不明白为什么《水浒传》中宋江要领着一百零八的兄弟去送死,只觉得它很厉害;不明白《西游记》为什么会被拍成一部“动物世界”,只觉得它很厉害。这种诸多的“不明白”,诸多的“很厉害”,让我通读完这四本书后产生了这么一个观念——不明觉厉。

    第三感:细思极恐要说起“四大名著”,我最喜欢的莫过于《三国演义》。看“三国”,成了我自从……自从…..额,自从小时候起就最热衷的一件事。后来易中天老师在电视上开始了《品三国》,身边突然不知不觉的就又多出了这么多和我一样的“三国迷”。但在我看来,他们不是“三国迷”只是“易迷”罢了。这些人对易中天的喜爱程度,近乎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而且这些人也大多数都是男生。在这里,我必须声明一点:爱三国的男生一般要比爱三国的女生多;爱红楼的女生一般要比爱三国的男生要众,这不是性别歧视,这是真正的客观事实。

    突然想岔开一个话题,说女生和男生在看待一件事物的侧重点往往不同。为什么呢?就好比看《红楼梦》,女生则多侧重于看《红楼梦》中的儿女情长,看宝黛爱情、宝黛钗三角关系。侧重于欣赏《红楼梦》花前月下的感觉。而男生看《红楼梦》,则多侧重于看贾府的设施建设,侧重于饮食、药石等技术层面。当然,也不排除有些男生侧重的,还可能是更为深层、更为诱人的人体学研究,这又是另外一方面了。但总的来说,看三国,爱三国,真正懂得品三国的,只有男生。

    话归了正传,其实我也是位“三国迷”,你也可以称我为“易迷”。因为我真的很佩服易中天老师,他那麻辣的点评、犀利的话语。真的是很吸引我,但据易中天老师自己表述说,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喜欢《三国演义》呢?因为它说明了“中国传统人的梦”简称为“中国梦”,当然此“中国梦”非彼“中国梦”。什么梦呢?三个梦:治世梦、小康梦、太平梦。而在这三个梦中又包含了三个小梦:圣君梦、清官梦、侠客梦。想来也是。刘备当属“圣君梦”,诸葛亮当属“清官梦”而关羽、张飞当属“侠客梦”,三梦一体,梦中有梦。但我始终也不明白,清朝的那帮爷们儿是怎么拿着这些梦来打败一个综合国力远比他大不知多少的明王朝,当然还有“大顺王朝”。三梦败二朝比二桃杀三士还要壮烈。或许这就是今天人们一直在坚持所谓的“共产主义理想”的唯一理论依据吧!呵呵……这当然只是戏言,无需当真。但你要细细想来,这些个梦在小说中可都一个个的“破灭”了。那中国梦…….额……..所以我说,读完《三国演义》再看今朝,又生出一种感受——细思极恐。

    第四感:人艰不拆回看四大名著,犹如置身于梦境之中,久久不能释怀。

    “在这个人性极其复杂的时代。无论你是无奈还是愤怒。今天我们不得不和这样的一些人共处于一个国家,一个时代:贩卖婴儿的医生,设计诱杀无辜少女的孕妇,带小学女生开房的校长,一再上演碾压生命不顾而去的司机,高举重摔路人怀中女婴的警察…….这个社会底线不断地被突破,每天的社会新闻都在毁三观的时代,我们无处躲闪。”——《新周刊》在这么一个时代,在这么一个背景里。我觉得我们倒不如用一种娱乐的心态,用一种平和的视角去审视“四大名著”去审视这个时代,那个时代。时代,是一个人无法改变的命运,也是多少文人士子苦苦哀叹的源泉。中国的文人,从骨子里就透着一股“正气”,一种不畏艰险,勇于抗争的“斗志”。他们被鲁迅先生誉为“中国的脊梁”。但在我看来,今天的文人们,今天的“士大夫”们。不是中国的“脊梁”,而成了中国的“尾巴骨”,成为了中国的“笑谈”。无论罗贯中也好,无论吴承恩也罢。甚至是连姓名都不知道,至今也“下落不明”的《金瓶梅》的作者——江湖笑笑生。都已经成为了时代的符号,成为了当时的印记。

    什么是“文人”?我个人认为,现如今而言,“文人”这个词范围已经相当的模糊了。任何人都可以是“文人”,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文人”。只要你想说,敢说,会说;只要你想写,敢写,会写。你都是“文人”的候选者,也都是“中国尾巴骨”的形象代言人。“光头影帝”是文人,“武器大师”也是文人。“文人相轻”的时代早已成为了历史,现在更要倡导的是人艰不拆——人生已经如此艰难,就不要再去拆穿了吧。

    其实我们无论是看“四大名著”,还是去看待现实人生。如果我们可以抱着一种娱乐的心态,可以抱着一种人艰不拆的情怀。那它就未必会是你想象的那个样子。当你可以对一个看似很荒唐的政策或令人气愤的新闻置之一笑的时候,或许生活就会变得轻松一点儿,变得简单而又快乐一些吧!当然,你也可以选择继续以“忧国忧民忧天下”的情怀去待人处事。在当今社会,只要你乐意,或许你拿着TT当口香糖吃都是可以为众人所接受的了。

    生活就是如此,我们又何须前去揭穿。魔术的魅力就在于它能给你一个无比美好的梦,就像当今有些政府部门。你知道了他在给你变魔术,那么你就看就好。看完呵呵一笑,莫须当真。何况他有时还会“穿帮”。我们对这些“造梦者”,应该是支持的、欣赏的;鼓励的、理解的。不是吗?就像是“四大名著”的作者那样,魔术而已,何须当真。

    总结这篇文章,是本学期开学以来我写的第一篇文章。我个人觉得写的还是十分精彩的。四大名著这个话题其实我早就想写来着。只不过一直以来忙于各种学习、写小说之中而未得功夫。现在,这篇文章已经完整的呈现了出来,无论你有什么样的观点,大可以说出来,写出来。还是那句话:“文人相轻”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强调的是——人艰不拆。读书、写作其实是相同的,四大名著读后感,之所以题名为“”,是因为我还算是一个文人。总有那么点儿“小文艺”吧。“秋”“心”相合为一个“愁”字,中国的文人呵!无论是何年月,总是离不开这个字的。正如《春江花月夜》中所写: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要看名著扶风处,不见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