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玄幻小说 > 入蜀记 > 第九话 内奸
    刘禅一直以来都小看了蜀中一系群臣的力量。这是他在此次朝会上才意识到的。

    蜀中群臣早在刘焉统一益州前,即已经在此地生根发芽,与地方豪杰、富商大贾盘根错节,经过数十年的开枝散叶,早已根深蒂固,各个家族的力量都不容忽视。

    刘焉去世,其子刘璋暗弱,汉昭烈帝刘备取而代之,刘备考虑到自己势单力薄,是以大力扶持青徐荆襄旧将占领实权。以诸葛亮为丞相总政事,右将军张飞为车骑将军、司隶校尉总管成都军事,魏延为镇北将军,吴壹虽为蜀中旧将,但是身为国舅,也得到关中都督的美差。相比之下,蜀中群臣领袖许靖虽名为司徒,然则上有丞相压制,下有四名尚书郎掌管财帛委输以分权,许靖所剩权限无非督促学业、礼教而已。而且蜀中群臣被压制的局面并没有随着刘备去世而消失。

    汉章武三年五月,新主刘禅即位,丞相诸葛亮自领益州牧。朝野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相府一系就此水涨船高,董允为黄门侍郎,刘琰为后军师,向朗为步兵校尉,尹默为谏议大夫,费祎为黄门侍郎,费观为振威将军……一时间竟然造就朝廷新贵三十余人。只闻新人笑,哪得旧人哭?此时的蜀中一系代表人物谯周仅仅被授予益州劝学从事的可笑职位。

    长久以来,刘备、诸葛亮的铁腕有力地压制着这名为蜀中一系的怪物,以至于新帝刘禅早已将其忽视了。如今这个怪物悍然反噬,刘禅就被咬得体无完肤!

    在诸葛亮总统政事的那些年,在皇位上的刘禅能做的,只是等待。他一直在等待诸葛亮露出破绽,等待李严、赵云率领群臣为自己夺回大权。然而十余年过去了,李严被弹劾下野、赵云被削权愤懑而卒,他也未找到任何扳倒诸葛亮的机会!长久以来的等待,却毫无收获,任谁都会失望透顶。

    然而古人云“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刘禅很快就发现了一个突破口。相府一系诸人大多有过人之处,或善于行军布阵,或善于摆布情报,或善于出谋划策,人人皆可称为长才。然而每人的过人才华又造就了每人不凡的野心,原本被诸葛亮内定的继承人马谡尚在时,众人也能相安无事。但是街亭一役,马谡为魏军西军副帅张郃大败,以至于北伐功亏一篑,马谡也因此被处以死刑。相府众人的心思于是就又活泛起来,大家皆以自己才高为傲,以至于互相攻讦诋毁、无所不用其极。因此刘禅确信,只要诸葛亮不在,这一派系很快就会在内斗中分崩离析。

    由于杨仪为人见利忘义,而且在与魏延的斗争中表现得尤其出色,因此“脱颖而出”,刘禅很快就选定他为目标。刘禅对他解衣衣之、推食食之。在一国之主的屈意结交下,杨仪很快就被策反,发誓要为皇室死而后已。

    万事开头难,在杨仪宣誓效忠后,相府一系热衷权位而又无大能者纷纷在刘禅的诱惑攻势下倒戈。这些道貌岸然的人才君子之所以集结在诸葛亮的麾下,无非为了金子、位子和女子。诸葛亮为人立身严格,虽然身为一国之相,但是从来也不会因私废公,若想被其重用,只能依靠学识才华。如此那些抱着滥竽充数、侥幸心理者不免失望。如今刘禅向这些底层挣扎的士人伸出援手,怎能不让他们感激涕零?而李福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李福别无他才,但是为人警敏,小心谨慎。黄皓甚至曾取笑说李福比自己更适合常侍这职位。刘禅也正是看中他这一点,因此对他大加提拔,数年间李福就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吏摇身一变成为炙手可热的尚书仆射。

    李福成为保皇党,刘禅不相信诸葛亮未有察觉,但是一直以来也相安无事,因此刘禅也乐得安于现状。

    北伐军推进至五丈原后,刘禅由军中内线得知诸葛亮病重的信息,因此派遣李福就近处理。名为探病情、问遗命,其实刘禅并不在乎诸葛亮到底有何遗命,只是想让大家相信,丞相遗命是的确存在的,而且有且只有李福得知。

    在刘禅的计划中,魏延是必须被除掉的。魏延虽然在朝中不受待见,但是身为两朝老臣、蜀汉名将,其在军中威望无人可以取替。即使没有诸葛亮,只要魏延在,刘禅就很难掌握全部军权。刘禅也曾试过拉拢魏延,但是却碰了个灰头土脸,魏延甚至直接反问使者:“你问我是否愿为陛下效力,莫非我魏文长一直在拿官职耍笑吗?”魏延的不恭敬更加增添了刘禅的恨意,因此刘禅与杨仪在这一点上竟然达成了前所未有的默契。

    李福到达中军联系杨仪,一则为了商量除掉魏延,二则便是计划让杨仪在诸葛亮死后顺利夺权,这才有了杨仪一系列“丧心病狂”的举动。

    既然有皇帝撑腰,杨仪便毫无顾忌的放手大干。李福的确亲眼证实丞相诸葛亮的死亡。但不是在李福所言的次日。早在李福撞倒姜维,走出中军后,当天夜晚就在杨仪的军帐中听到了丞相身亡的消息。

    之后杨仪以丞相的名义分别召见军中诸将,软硬兼施地使得诸人同意配合自己。杨仪自然不会在乎将前锋营送给魏军。对于中军各部频繁的调动,也只是为了分散下级士官的注意力,做出真正防御魏军袭击的样子。等到大军平安退入蜀中,届时杨仪功不可没,而魏延就算平安归来,也是“怠军”的大罪人。如此一来,杨仪借着皇权上位,刘禅则借着杨仪整合相府、军中两派系,大家各取所需。

    但是还有一个变数,就是中护军姜维。在丞相诸葛亮的弥留之际,除了长史杨仪之外,姜维也一直被丞相留在中军大帐,如此一来李福与杨仪自然不得肆意篡改“丞相遗命”。因此在大军开拔那日,姜维只身前来中军大帐劝解杨仪,杨仪才借此发难,妄图以罪杀掉姜维,然而丞相亲卫队队长赵广却一反长久以来的沉默态度,挺身力保姜维。

    杨仪一直相信赵广与自己是盟友。这位少将军对于故去的父亲有着狂热的崇拜,这种崇拜进而扩展至赵云所统领的中军部队。诸葛亮为平衡权力,将中军肆意分割的做法,使得赵广厌恶非凡,甚至将自己父亲的死也完全的归咎于诸葛亮。赵广答应加入“保皇党”,也是因为刘禅承诺过,事成之后恢复军中旧制,并且中军将由赵广全权管理。若没有赵广的帮助,杨仪的一番做法根本就无法顺利进行。而今赵广力保姜维,使得他错误的以为这是刘禅的意思,因此也就半推半就了。

    在杨仪回馈的情报上来看,他一直以为自己做事滴水不漏。但是刘禅知道他自己的好梦已经被有心人搅和得面目全非了。

    杨仪本为相府旧人,如此轻易的被拉拢使得刘禅一直对他疑虑重重,为此还特意派遣一名心腹跟在杨仪身边,而这人就是现任的杨仪亲兵队队员杨安。

    杨安的任务即是监视杨仪,如若发觉杨仪有猫腻,杨安则需变身为死士——杀死杨仪,然后自杀。然而一直以来杨仪的各种表现都使得刘禅意外的满意,身为相府长史的杨仪能够在第一时间内规避不利于皇权的消息,同时将相府各种隐秘情报即时反馈给内廷。

    杨仪虽然表现良好,但是杨安没有丝毫的松懈。终于老天没有让杨安的努力白费,杨安回报,他发现了一个背叛“保皇党”的人。然而这个人不是杨仪,而是李福。

    李福在朝会上,在众大臣面前宣称自己自七月二十二日出发,赶至五丈原拜谒丞相诸葛亮,然后回到成都,共花费十三天。

    而李福向刘禅汇报的情况则是:早在五月份汉军刚刚开拔时,李福即以蒋琬副手的身份到达汉中调查兵变。前线种种流言蜚语盛行的时候,因为钦天监的大夫秦修所言天象,一时间人心不稳,刘禅利用此机会派遣李福前往前线接触保皇党的另一主力杨仪。李福在到达前线的第二天才高调出现在诸葛亮面前,之后李福与杨仪密切配合,成功夺取号令中军之权,秘密返回。

    然而刘禅在杨安口中得知的却是另外一种说辞。据杨安汇报,李福并不是只提前一天到达前线。李福在接触杨仪之前,一定与中军的某人有过联系。这一点杨安很笃定:因为就算人可以强打精神,但是坐骑不可以。如果李福一直在赶路的话,坐骑是不会有那种精气神的。之后杨安曾多次跟踪李福,怎奈中军耳目众多,李福的亲兵们又机警非常,因此杨安也不知到底是何人与李福勾结,因此也不知道李福隐瞒之事,不知李福到底所属哪个势力,只能确定是中军的某个人。

    刘禅本就怀疑李福,杨安的报告更加使得他相信自己被李福所背叛了。自李福回朝以来,因为李福名义上还是相府一系,刘禅为了避嫌,也不好与其多作接触,一般皆由黄皓代自己出面。刘禅虽然没有想过真正的接受丞相遗命,但是刘禅却很迫切地知道遗命是否真实存在。而且需要知道详细内容,如此才能得知诸葛亮所指定今后的政策发展方向,最重要的是诸葛亮到底选了何人为接班人。

    自李福回朝后,黄皓就在刘禅的示意下采取各种方法探询李福。然而也不知是李福心中有鬼,还是刘禅的不信任态度惹他反感。在回答上,李福一直语焉不详,而且能拖则拖,如果被问得急了,干脆在家装病。如今李福已经在家藏了半个多月不来上朝了。

    至此,刘禅更加相信李福已经被某个势力策反了。与相府一系不和,而且能够让李福相信能够与保皇一系分庭抗礼的势力,刘禅只能想到蜀中一系。

    蜀中一系自蜀汉建立后,即由于政策原因而受压制。诸葛亮之威望能力在蜀中无人可比,因此蜀中一系长久以来低调做人,恭眉顺眼的在高压政策下过活。然而长久的蛰伏并没有退化他们的战斗力,反而使得他们的獠牙更加锋利。近年来,其势力在保皇党与丞相府的斗争中夹缝求生,实力悄然增长,是属于真正的“闷声发大财”了。

    假设李福完全的背叛保皇党,那么蜀中一系不难得知自己与杨仪的“暗箱操作”,如此一来“丞相遗命”也就并非刘禅专属之物,蜀中一系也可通过李福进行“矫命”,进而通过遗命夺权。

    另一方面,李邵在朝会时,暴露诸葛亮死讯的做法,刘禅本来以为是相府中的决定。然而蒋琬、董允二人身为相府骨干,好似又并不知此事。看来李邵也是蜀中一系所策反的战利品。按照这个思路想下去,李邵后来所呈上的杨仪、魏延各相表叛逆的奏章想必也是蜀中一系所提供的。蜀中一系情报操作已经出神入化,不说自己这个天子,就连相府众人也茫然不知。就从这一点来看,刘禅就不得不承认自己失败了,而且没有信息,接下来的一切都无法把握,只能任人宰割了。

    但是刘禅是不会就这么放弃的。自从诸葛亮集权以来,自己隐忍十余年,而今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触手可得,又怎能因为一点挫折就放弃?

    给予刘禅信心的是蒋琬和董允。在杨仪与魏延之间,刘禅从始至终都在毫不犹豫地支持着比较弱势的杨仪。魏延在军中声望如日中天,无人可比,而杨仪所依仗者只有诸葛亮,如今诸葛亮死去,杨仪只能全力依靠皇权这棵大树才能继续与魏延较量,与其说刘禅选择了杨仪,不如说是杨仪选择了保皇党。

    今日的朝会,蜀中一系通过李邵宣读这两篇对立的奏章,看似李邵偏向杨仪。然而杨、魏之争,无论胜负如何,损伤的都是相府的力量。张绍暂且不论,出于对刘禅的绝对忠心,虽然没有过多考量,但是张绍坚持贯彻刘禅的方针,因此第一时间声援杨仪。而蒋琬、董允必然能看破其中猫腻,二人附和张绍,在某种程度上又表现出一强一弱两种态度。

    在刘禅看来,蜀中一系十年磨剑,来势汹汹,各种策略已经开始见效。蒋琬、董允二人作为留守相府的舵手,被对手打得未免狼狈,是以出声支持保皇党的杨仪,以寻求刘禅的回应,是为弱的表现。蒋、董二人在相府之中一直表现平平,能力堪称中上,在电光火石间能够如此干脆地放弃对立,迅速转而联合刘禅的这份魄力倒是博得了刘禅的喝彩。同时二人的态度也强硬地表示要与蜀中一系斗争到底的决心。

    得到丞相府声援后的刘禅又燃起了与蜀中一系斗争的决心。刘禅希望杨仪能够成功,杨仪得势,自己实力大增,到时候鹿死谁手还未可知。

    *******

    在朝堂之中的斗争如火如荼的时候,前线汉军的派系斗争也在火热进行中。

    刘禅是常年生活在诸葛亮巨大身影下的皇帝,虽然耳濡目染下,受益匪浅,但是如此亲自上阵指挥还是头一遭。虽然在与众多老怪物在政坛的斗争中表现得可圈可点,但是毕竟经验尚浅。以至于局势变数四出,不得掌控。

    蜀中一系能人众多,势力庞大,其出神入化的操作情报能力并不是何人都可以效仿的。但是费祎恰恰采取了最简单的方法。

    其实自马谡死后,相府中人的争斗就未停止过。杨仪、魏延只是因为二人身份最为敏感,因此其争斗也最为明显。但这并不是唯一的斗争漩涡,杨仪与费祎之间也同样水火不容。

    二人皆才华高人,职务又相近。而且费祎为人八面玲珑,不管与谁,一天总是乐呵呵的,就连不合群的魏延都与其相处的颇为融洽,在相府可谓左右逢源。是以费祎成为丞相继承人的呼声比杨仪更高,这自然引来杨仪的怨恨。就这样,一场参杂着比较、报复心情的竞赛别开生面的开始了。

    杨仪总管相府文书,身为丞相的左膀右臂,杨仪对诸葛亮的影响力有目共睹。一众儒生自然要把他当爷一样供着,阿谀奉承、溜须拍马,不敢对杨仪稍有违逆。费祎在这种弱势情况下,只能另辟蹊径,于是便开始下节结交军中诸位将领。不论官职差别,出身贵贱,费祎皆能平和待人。诸位将军在费祎的曲意结交下,武人的义气感不免被激发出来,因此私下里一时间头脑发热与费祎拜把子的也不少。而赵广就是其中一个。

    北伐还未结束,丞相诸葛亮病重,军中重要将领皆被传唤,然而能够始终得以留守丞相左右者,除了亲卫队队长赵广,本也只有姜维、杨仪二人。

    不过经过赵广转述,费祎也得以掌握内情。与杨仪一样,费祎也觉察到这是个夺权的好机会。杨仪有一个重大失误,在隐瞒丞相死讯后,竟然狂妄到肆意摆布其他知情的军中诸人。这些军老爷要么是名流勋贵,要么是军中宿将,杨仪对他们呼来喝去之后,还妄想独占全功,甚至还让诸人配合他陷害魏延。

    诸人虽然多与魏延不和,但是魏延能征善战,身为中原名将,价值不可忽视,其存在本身就是对曹魏、东吴的一种震慑。所以出于大局,众人也能够勉强接受在魏延麾下效力。而杨仪不过一介书生,诸人在战场与魏军一刀一枪、抛头颅洒热血的时候,杨仪又在哪呢?而魏延却能够身先士卒,勇敢冲锋。因此杨仪此举惹来了诸人极大的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