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玄幻小说 > 入蜀记 > 第七话 头痛
    成都。后宫。御书房。

    如今秋高气爽,仿佛头脑都比平日里清明几分,正是读书、思考、阴谋的好时节。汉帝刘禅按了按太阳穴,黄皓立刻会意。待挥了挥手示意一众宫女侍者退出去后,这才轻声道:“主子,那人等候多时了,可要召见吗?”刘禅没反应,黄皓也不急,就那么弓着身子等着。因为他太熟悉这个年轻的主人了。

    公元二二一年,昭烈帝刘备建立新汉,年号章武。国政、律法、礼乐大多沿袭旧汉。然则昭烈帝惩于旧汉储君皆长于深宫内院而不知天下万民之苦。是以早在二一九年即敕命时年仅十三岁的储君刘禅出阁开府。而黄皓自那时起即进入太子府,如今一晃,已经侍候了刘禅十五个年头了。

    黄皓本就是东宫旧人,为人又精明强干,更重要的是刘禅一些不可为人言之事皆是黄皓代为处理。刘禅登上皇位后,自然不会亏待这只忠犬。是以这些年来每有重赏,总少不了黄皓的一份。其炙手可热,甚至直追丞相诸葛亮。

    但是这只是黄皓自我的良好感觉而已。诸葛亮身为开国元勋,两朝老臣。门生故吏遍布朝野。自先帝与几位大将辞世后,诸葛亮可谓当世汉庭声望第一人,只有同为顾命大臣的镇军将军赵云、尚书李严堪可比拟。而今赵云病卒,李严下野,诸葛亮独领风骚,更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对于黄皓来说,这是个坏到不能再坏的消息了。诸葛亮亲身经历过桓帝、灵帝崇信宦官而天下动荡的大乱世,因此对于宦官干政深恶痛绝。自诸葛亮执政以来,对于宦官一直采取打压政策。旧汉时本有编制,常侍、长秋、黄门等各级宦官需一千五百人,然而在诸葛亮的一再裁减后,编制缩减至三百人。而且规定宦官不再掌管内务府与各种符信。内务府负责宫内一切花销,符信是调兵凭证。诸葛亮这一手几乎断了宦官们的全部念想——既没有钱,也没有权。

    黄皓相信那一段日子是宦官们这一生中最难过而又最难忘的时光。好在诸葛亮死了!

    诸葛亮死了!这个消息千真万确!这可是李福亲自证实过的!

    李福在朝堂之上说得根本就是谎话!自成都奔赴五丈原,一路换马不换人,根本用不了十三天,更别说李福根本就不是自成都出发的。

    原来李福早在七月二十二之前,就已经奉命抵达汉中,其到达五丈原的时间比诸葛亮所知道的更早。到达五丈原后,李福先见过杨仪,当然二人谈过何事不得而知。在探病后,李福自中军出来,刻意撞到姜维,然后在众人瞩目下离开中军,实则绕了一个大弯后,又秘密潜回中军,待亲自确认诸葛亮死亡后,方施施然回到成都复命。

    李福回到成都后,第一时间入宫回复刘禅,是以刘禅早就得知丞相诸葛亮死讯,那日在朝堂上只不过是二人表演双簧罢了。

    但是以上都是李福的一面之词,刘禅深深的怀疑他。时间上,李福说自己路上花费十三日,在别人或许会相信,刘禅自是不信的。

    诸葛亮北伐,汉军精锐尽出。汉中太守魏延身为首屈一指的大将,前锋一职当仁不让。然而大军离开汉中的次日,即传出汉中守军军变的消息。丞相留府长史蒋琬自动请命前去镇压,而李福就是副使之一。接着前线各种谣言纷起,李福身在汉中,相对于成都诸人来往于前线方便,所以很自然的接受慰问丞相一事。

    此外李福还得到一封密信,信上交代他至中军联系丞相长史杨仪,接下来随机应变,落款只有一个“刘”字。黄皓经常代刘禅行笔,是以李福认出这都是黄皓的笔迹。但是李福清楚的知道这命令到底来源于何处。于是就有了李福的一系列行动。

    刘禅只是感觉一切都太巧了。汉中军变起初闹得凶狠,但是蒋琬后来禀报,这根本就是伪情报。李福刚到汉中,就又接到前线的种种流言,而据李福回报他追上远征军,与丞相长史杨仪联络后的次日丞相诸葛亮即死去了。虽然看似李福是奉自己命令行事,但是这一切的变故好像都在等着李福发生似的。真的有这么巧吗?

    刘禅在李福回宫后曾经表示过疑问,但是李福信誓旦旦的称自己所做的一切皆是按照刘禅的指示行动。李福官至尚书,自然不能像对普通囚犯那样随便拷略审问。但是刘禅自己又没有证据,此事又不能让外臣得知,自己身边不是宦官就是宫女,都是些没见识的。与黄皓商量好几日,也没有个所以然。是以刘禅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李福信口雌黄。

    刘禅一想到这些乱事就头痛!揉了一会额头,也不见什么效果,刘禅这才对一直弓着腰的黄皓挤出几个字。“让他进来。”

    “是”黄皓倒退着出门,不一会领进来一个人。那人行过大礼,得到允许后直起身来。他身着亲兵服饰,一身尘土。在烛火的映照下露出相貌,赫然是杨仪的亲兵之一——杨安!

    ******

    如今已是八月中旬,在前线的汉军身处河西走廊,想必是领略过秋风的凉意的。然而在处于广阔平原腹地的成都,却是刚刚感觉清爽宜人的时节。

    成都城始建于公元前三百一十六年。当时中原处于战国时期,各国互相争夺土地,动辄为了领地而流血百里。当时巴、蜀两国互相攻击,而皆求救于秦。秦国国君惠文王趁此机会派遣大将司马错一举灭蜀,使陈庄治其民。成都城即是陈庄所建。

    经过六百余年的开发与治理,而且成都境内河道纵横、物产丰富,早已拥有不输给江南、河北的富足。更是因为盛产织锦,沿路所设的“锦官”比驿站更密集,是以成都又被称为“锦官城”。

    而如今“锦官城”的主人就是汉帝刘禅。

    宫廷钟在侍者的敲打下,发出抑扬顿挫的声响。九下过后,百官脱去鞋子,只着白袜步入大殿。香炉中散发着浓郁的香味,百官在听到宦官唱道:“陛下到,百官行礼——”的声音中,集体跪下叩首,谢恩起身,然后自觉的按照官职次序坐在早已摆好的蒲团上。

    看着龙座下这些大臣的恭敬样子,刘禅不禁发笑。这些自以为是的聪明人,在被一个襄阳村夫打压二十年后,看似没有一丝斗志,只会俯首帖耳,随声附和。如今那人不在了,他们这些无主的狗又会如何呢?一想到这些大臣的惨象,刘禅嘴角的弧度不禁增大了。群臣的目光如果能够在含混烟雾的空气中穿透帝冠冕旒,一定可以见识到这年轻天子恶毒的表情。

    是的,刘禅痛恨这满朝文武,痛恨这肃穆的宫廷,当然,他最恨的还是丞相诸葛亮!

    刘禅十三岁即被立为储君,十七岁时先帝刘备殡天,命丞相诸葛亮辅太子刘禅,以尚书令李严、中军将军赵云为副。之所以布置李严、赵云二人,是因为刘备知道诸葛亮声望不可动摇,希望在刘禅亲政之前,能够依靠李、赵二人留下些许权力空白。然而先帝刚刚去世未及一月,诸葛亮即开始大权独揽计划。

    汉朝军队可分为五大部分,即前军、右军、左军、后军、中军。新汉刚刚建立时此五军由五位大将率领:大帅关羽领前军、大帅张飞领右军、将军马超领左军、将军黄忠领后军、中军将军赵云领中军。其中关羽、张飞、马超三位拥有假节权力,可便宜调兵,而由于中军又包括皇帝亲卫军白耳,责任重大,是以后军也归属中军统领。

    诸葛亮先以不宜集权的名义带头上书,放弃总集政事,而设立前、中、后三军师,分别由魏延、刘琰、费祎担任。如此一来李严、赵云二人自然不好仍然握住权柄不放,尤其是赵云自后将军黄忠死后,一直管理两军。

    因此诸葛亮以防卫东吴的名义,利用舆论,忽悠着当时年轻的刘禅允许李严驻防永安。又将赵云爱将、白耳军统领陈到调去给李严做助手。白耳军作为皇帝亲卫队,不可无人统领。诸葛亮就又将中护军一分为五,即中护军、前护军、右护军、左护军、后护军。使赵云以中护军的职务,亲统白耳军。而李严所留下的权力空白,亦由中军师刘琰的部下填充。

    诸葛亮早在先帝时恭顺平和,而今一反常态,如此锋芒尽露的攻击,打得李、赵二人措手不及,以至于全无还手之力。待要收拾心情,奋力还击,朝堂上早就被相府众人占据了。

    那时刘禅年纪尚小,因此几乎不明事理,每天所做的也只是坐在龙椅上看着诸葛亮训导群臣。如今刘禅已将近而立之年,眼界见识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陛下,臣有要事启奏。”治中从事李邵打断了刘禅的神游。

    “奏来——”黄皓的声音又刺进了群臣的耳朵里。

    李邵将准备好的奏章递给小黄门,然后便扬声道:“陛下,前日我军前线传出各种消息,臣奉命彻查此事,已得到确切消息,丞相已于初六子时病故,我军已经自五丈原撤军。”

    李邵的话如一重磅炸弹,朝臣们立刻交头接耳起来,而刘禅更是被镇得没了反应。刘禅自己虽然早就知道此事,但是为了稳定众心,本计划在大军归来后,再宣布这个消息。李邵本为相府一系重臣,自己命他调查此事是真,但是也不过做做样子。本相信他不会蠢到挖自己墙角,没想到李邵还真就那么做了。

    只听见李邵继续道:“臣敢以身家性命担保,此事千真万确。今得前线文书为证,还望陛下明察。”

    刘禅本以为他是从李福那里得到消息,然而想到自己对李福下过缄口令,又觉得他没有胆子明目张胆的反抗自己。而且李福若是出来作证,岂不是承认了前几日他在朝堂上大发厥词、满口胡言乱语吗?就算刘禅知道内情不予追究,别人也会给他冠上欺君之罪的帽子。

    群臣并不知道我下缄口令的事。想到这里刘禅不禁信心顿增。黄皓得到信号,喊道:“道来!”

    “臣丞相长史、绥军将军杨仪叩首陛下,借陛下天威,丞相领我等汉军将士出国击贼,扬威中土、恢复汉室。一路长驱直进,贼人不敢稍有抵抗,致使敌军丧胆、龟缩不出。然福佑不祚,丞相猝死,天柱崩裂,此乃国家大丧。好在丞相早有遗命,臣与军中诸将商议后,故而妄然隐秘丧事,撤军回蜀。然则副帅魏延自不量力,口出狂言。竟公然挟众抗命,径自违背节度,更烧绝所过阁道,不知所欲为何?还望陛下明察,切切,臣再叩首。”

    杨仪的奏章对于丞相诸葛亮身死的事实直言不讳。言到与众将共同商议后撤军,一来法不责众,二来是奉丞相遗命,所以也不好与他计较。但是接着矛头直指魏延,告魏延违众抗命,而且“烧绝所过阁道”这一条,只是针对杨仪还好,若是魏延为了阻挡军队,妄想悍然袭击成都呢?要知道魏延统治汉中十余载,根深蒂固。说他妄图杀皇篡位,绝不是没有可能的!

    听到李邵读杨仪的奏章,一时间群臣扬声指责者有之,恐惧颤抖者有之,议论纷纷,这大汉朝堂转瞬间就变成了叫卖市场。

    “安静——安静——大汉将军维持秩序——”在黄皓的叫喊声下,站在大殿周围的大汉将军们冲了进来。大臣们见到一个个全副武装的武士,这才渐渐安定下来,不过仍然止不住小声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