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玄幻小说 > 盲大文集 > 作一个自由的读书人
    ,在这个网络冲击的时代下。我们或许有着诸多的限制。我们对政治噤若寒蝉;我们对文化避而不谈;我们对信息讳莫如深。作为一个自由的读书人,我想,或许并不是这么的简单。在阳光的沐浴下,躺在草坪上,捧着一本自己喜欢的书,享受的贪婪吸允这知识的力量。作为一个自由的读书人。我想,有时候或许也就是这么的简单。我们对自由一词并不陌生。自新文化运动后,自由就成了国民们追求并依赖的对象。言论自由,社交自由。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确生活在一个自由的国度,我们在这里能够体会到一切法律范围内的自由。但我们也必须认清,我们也同时生活在一个相对不自由的国度之中。这本书是凤凰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关于读书会及座谈会的一些文字。这些文字多以问答的形式呈现。而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知道,它所提出的一些问题主要就是针对如何作一名自由的读书人,而限制我们自由的问题,主要有三个。这也是本书评主要阐释的问题:政治上的引导、文化上的束缚以及信息获取的不完整性与狭窄性。

    这就是我们当下的国家,这就是我们作为一名读书人当下的生活:在政治引导下言论自由;在文化束缚下社交自由;在信息获取的不完整与狭窄的条件下努力而拼命的获取我们所要了解的一切正当的,被世界范围内所共同肯定的价值导向与基本常识。我们就像是一群努力从下游向上游回溯的鱼,在种种条件的限制与阻碍下,拼命地向上追寻,追寻一切我们认为值得追寻的东西。但是无论是在政治上,文化上还是在信息的获取上。我们都有着一个最大的“敌人”,那就是权威。

    中国为什么在西方人眼中不是一个自由而开放的国度?我们的作家们,为什么写不出一些别的东西?不属于传统,不属于信仰也无关价值观与方法论的东西?我们在写作时喜欢引经据典,喜欢运用古人、伟人、圣贤们说过的话,不假思索的引用,不在乎它是否符合现代的特点与价值取向。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他们就是权威,就是向导,是一个自由的读书人最大的“敌人”。但是我们一旦离开了他们,或许就写不出东西了,我们会感到茫然,感到不知所措,感到无从下手。在中国的各个方面,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教育。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么一种现象——权威引领着一切,权威象征着一切。

    记得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副总理提出改革开放,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政治纲领。为什么如此?就是因为在当时有“两个凡是”的思想在中国的政治领域中大行其道,具有主宰一切的趋势。那么改革开放了这么久,“两个凡是”的思想是否在中国的政治界逐渐消亡了呢?我想,并没有,不仅没有,反而从“两个凡是”转变为了“多个凡是”,从一个权威变成了多个权威。为什么会这样呢?或许是因为这样的一个现象的产生导致了这样的一个结果的演变。正如书中所描述的那样:在中国的公共讨论领域存在着这么一种现象。你会发现无论是谁,无论他主张的是什么,最终都会主张出一股浓浓的“红卫兵”气氛。一言不合便拍案而起,“打倒”“批斗”直到你承认你是错的他是对的为止。不过瘾的还会让你闭嘴,剥夺你终身发言的权利,你只有两个选择。要么举手,要么拍手。从此你就只能听命于他们或以他们的是非评判标准为标准。这样的现象多了,在政治领域自然就会产生多个权威相互斗争的局面。而最终的结果,就是一个权威凌驾于所有权威之上。其他的权威要么依附于它要么自动退出,在政治领域,它就是一切。而这种现象的产生归根到底就是公共讨论方面出现了问题。在政治领域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主流媒体。我们几乎是听不到任何有别于主流媒体所报道的事件所站的立场所发出的声音之外的一些其他的声音。很明显,主流媒体成了这一领域的权威,而这一权威又不出意外的垄断了所有的言论导向。他们在报道一件新闻的时候,会站在某一立场上去看待新闻,会在言论中有意无意的添加一些自己的主张与看法,引导你往某一领域去思考。这样的目的是引导你的是非评论标准。最近我看到了这么一则新闻:“南京街头巨屏‘晒’老赖”。此事一出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有无数的网友跟帖,有支持有反对。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去看。会发现无论是支持的还是反对的,都是似曾相识的。人们似乎都在有意或无意的偏向主流媒体的言论。支持的自不必多说,就连反对的也都是在“人权啊”“隐私权啊”等方面争论不休。这就算了,深受主流媒体影响的人们,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都完完全全的继承了“红卫兵”的精神,哪怕他们之间有百分之九十五是相同的。只有那百分之五不同也要想尽办法说服对方。论证举例自不用说,口水横飞,骂爹辱娘之人也不在少数。这还是在网络上,若是当真让他们面对面的来讨论。我想他们会不会将这样一场文明的讨论变成一场极具讽刺意味野蛮的“比武大会”也未尝可知。政治上如此,文化上也就更加的严重了。

    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读书到底意味着什么就不必多说了。在这本书中,他告诉我们说读书意味着自由,读书意味着幸福。对于此,我无意反驳什么,只想回答两个字:呵呵。中国的普通民众。在我看来都是一个个的“造神好手”,如果你曾去过寺庙或是参拜过神像。你会发现有些寺庙你今年去还香火鼎盛但是明年去就门可罗雀了。为什么呢?因为中国人不像西方人那样,如果说他们是“信神者”那么我们就是“造神者”,神们若是灵,我们就信。若是不灵,我们就不信。不仅不信,还要充分发挥“红卫兵”精神。打烂砸毁,不留痕迹。中国人是没有固定而统一的信仰的,但是中国的知识分子不同,他们有信仰而且有且只有一种信仰。但他们不参拜,不求助,他们只是把它当做是一种进步的阶梯,当做是一个进入评论界,进入文化圈的一块敲门砖与试金石。如果你问当代的知识分子最欣赏谁?最信仰谁的言论?他们大多数会告诉你,第一信仰毛主席;第二信仰鲁迅。这是当代的读书人,如果你能穿越回到古代,你问他们最欣赏谁,最信仰谁的言论?他们中大多数会告诉你他们信仰孔夫子。但是他们真的信吗?其实在他们的内心,是不信的,但是为什么还要说信呢?因为没办法,因为除此之外没的信。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是一个大河文明,而这样一个国家这样一种文明,自然会产生的只有实用主义和忧患意识。因为忧患,所以信仰,因为实用,所以信仰权威。

    中国的知识分子,中国的读书人们有一种天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他们是没有固定信仰的,这不假,但是因为他们有天生的责任感与“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所以他们又不得不信仰。只有信仰才能让他们有目标,有了目标他们才有前进的动力与方向。信什么呢?自然就是权威了。也就是政府倡导什么,他们就信仰什么。主流价值观是什么,他们便主张什么。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说话,才能发声,才能体现出他们可怜的价值。无论孔子也好还是鲁迅也罢,在中国的文化领域,在中国的知识界向来是统一的。他们不允许也不可能让另外一种声音说话,一种不同于他们的声音说话,哪怕这声音是被全世界所认可的。因为他们要维护他们的信仰,维护他们的文化。什么样的文化呢?传统的文化,道德的文化,主流价值观的文化。所以他们把孔子抬得极高,因为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所以他们把鲁迅抬得极高,因为他是主流价值导向的代言人。孔子是圣人,鲁迅是伟人。他们成了中国文化领域的权威,成了中国文化圈中的导师与引路人。从此之后,我们便不用再去思考也不用再去追寻。当我们思考时,主流价值观来了;当我们追寻时标准答案来了。我们就是生活在了这么一个国度中。标准答案统治了人们的理性思维;主流价值观理论统治着人们的感性思想。我们无需多想,也无需多念。只要在大家伙儿都说好的时候说好。在大家伙儿都说打倒一切的时候高喊打倒一切便可。我们成了一颗没有思想,没有头脑,没有任何独立言论甚至没有任何发言权的“螺丝钉”,哪里需要钉哪里,soeasy!

    国内如此,那么国外呢?“我反对你说的每一句话,但是我坚决拥护你说话的权利。”这是西方世界广为流传的一句话,为什么西方世界有如此言论而国内却依旧“打倒一切”。而这一切,似乎都可以归结为一点——信息获取的完整性与渠道的封闭性。我们信息获取的渠道是极为匮乏的,即使是现代网络时代的降临,人们似乎是看见上帝降临一般看到了并不明显的希望的光点。无疑,网络确实为人们带来了许多的便利,我们信息的获取因此而变得简单了许多。但事实真是如此吗?在政治导向与文化束缚的条件下,网络就好像是一辆重型坦克开进了羊肠小道,完全丧失了优势与力量。也许我们可以在网络上查询到一些我们平常看不见得东西。但不幸的是,这些东西不出意外的话都会被勒令修改或强行禁止。我们发的帖子会被删除,我们所查询的信息会显示:根据相关法律法规,部分内容未给予显示。可是我们所发的帖子不过是阐述一下事实,我们所查询的信息不过是想了解一下事情背后的真像。我们再次被屏蔽了,无论我们接受或不接受。我们的信息都是不完整的,是被修改过的,是完全服务于政治与文化需求的。

    说了这么多,只想说明一点。在中国,我们想成为一名自由的读书人,无疑是奢侈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放弃我们的权利,放弃我们读书的自由与理想。在我的眼里没有敌人,他们只不过是与我意见相左的人罢了。如果我们能抱着这样的一种心态,将权威当成是一种参考。让权威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一盏明灯之一而非唯一,那么自由读书的理想或许就可以实现,这并不是很难,对吗?躺在阳光下的草坪上,捧着一本书,自由而享受的读着。或许这就是这本书所能带给我的启发与影响吧!